教育教学

华中师范大学范军教授做客通识大讲堂

发布者:陈文旋子发布时间:2025-03-11浏览次数:10

为深化学生对数字时代人文学科前沿发展的理解,2025年3月11日下午,通识教育学院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第68期通识大讲堂,特邀华中师范大学范军教授作为主讲嘉宾,带来题为《数字人文的几个基本问题》的专题报告,全校20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。

讲座伊始,范军教授以什么是数字人文”为切入点,介绍了几种数字人文导论一类著作,彭青龙、都岚岚主编《数字人文导论》系统阐述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、工具、方法及应用场景,通过语言学、文学、历史等领域的案例,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技能;苏珊·施莱布曼、雷·西门子等著《新数字人文导论》分为“基础、创新、分析、传播、未来”五部分,新增全球化主题文章,提供技术方法与研究成果;王东波主编《数字人文教程》围绕中文信息处理特点,详解汉字处理、知识图谱构建、语义标注等技术,聚焦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前沿应用。安妮·伯迪克等著《数字人文: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》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推动学术生产与协作模式变革,强调跨媒介语料库与平台构建;艾琳·加德纳、罗纳德·G.马斯托著《数字人文导论》归纳学者、图书馆、出版机构等在数字化转向中的角色,提供研究组织与成果发布指南;大卫·M.贝里、安德斯·费格约德著《数字人文: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》以批判性视角分析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、理论框架及发展前景。此外,范军教授还介绍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学术集刊、相关机构与学术会议,鼓励学生从“小数据”入手,尝试用技术手段解读文学与社会现象。

随后,范军教授系统阐释了数字人文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脉络。他指出,数字人文不仅是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简单结合,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革命,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建模、知识图谱构建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,推动人文研究的范式创新与成果转化。范军教授特别强调:“数字人文并非取代传统人文,而是为其提供新的工具和视角,使经典文本、历史文献乃至文化遗产在数字语境中焕发新生命。”

讲座尾声,范军教授总结道:数字人文是对传统人文科学研究的有益补充。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人文科学开展“计算式”和“数字化”研究,有别于思辨性和质化的传统人文研究,从而开启了人文交叉研究的新范式。数字人文并不排斥传统人文研究,二者相得益彰,相互观照,共同探讨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。

范军,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兼职教授。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、社长、董事长,学报主编等。首批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,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主要从事出版文化史和文化传播学研究,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,科研成果获得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、武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等。


返回原图
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