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规划

发布者:通识教育发布时间:2019-01-03作者:浏览次数:10

     武汉商学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依托于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,以开展文旅学术研究为宗旨,以创建科研优势领域作为主要工作目标,着力发挥学科优势,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。

     目前研究中心以城乡旅游规划与开发、文创产业发展、旅游经济为主要研究方向,并形成了一定的方向优势。

  

一、研究团队

研究中心拥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来保障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。现有教授8人,副教授6人,讲师8人,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。成员专业结构齐全多样,涉及旅游生态学、旅游地理学、工学、产业经济学、文化学、历史学等学科。成员学缘结构主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湖北大学、中南民族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。

在研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团队近五年来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,省厅级课题3项,发表核心论文15篇,实现课题经费累计到账逾150万。同时,以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为基础,申报武汉商学院学术研究团队,并顺利获批。

二、合作平台

研究中心在前期的长期发展中,与多家企事业单位、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平台。如与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局开展了6年的深入合作,在6年间武汉商学院依托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申报并完成了2项国家级项目《东湖风景区生态旅游宣传推广志愿服务项目》、《摒弃陋习,文明出游——武汉东湖文明旅游宣传活动》,2项市级项目《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研究》、《自媒体时代武汉东湖风景区微营销推广研究》,1项校级项目《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市核心景区转型发展研究——以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例》,于此同时承担了来自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局的3项横向项目《东湖文化挖掘与推广》、《东湖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质量管理第三方检测》、《东湖绿道运营管理考核第三方检测》,围绕各项目的开展,六年间项目组成员围绕东湖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出版专著1部;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建立合作关系,双方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、学术讲座,并由研究中心团队成员承担其《李鹊镇乡村振兴规划》,到账经费35万。除与政府部门搭建合作平台外,项目团队积极寻求企业合作,与昊宇生态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、问津敏学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同时获得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湖北大学、中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友好交流与支持。


三、发展目标

      (一)发展总体目标

研究中心在未来3年期间,全面提升研究水平,加快人才队伍建设,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决策影响力作为两大工作核心。到2019年把研究中心建成在武汉市有一定决策影响力、谋划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智囊和得力参谋助手。力争到2020年,将研究中心打造成为立足武汉、背靠湖北、放眼全国,独具区域特色,在中部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,在湖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研究机构。

(二)具体目标

1. 研究质量显著提升。以基础性应用研究为根基,以政策研究为重点,加强重大热点、难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。力争每年至少有2-3项研究成果被各级政府采用,3年内力争在申报市社科基金项目、省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有所突破,出版著作2部以上,在全国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每年递增15%以上。

2. 人力资源更加丰富。通过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与培训学习制度,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与派出学习力度,着力提升研究人员素质。努力构建一支年龄层次合理,研究领域全面,研究素养较高,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梯队。

3. 研究平台更为坚实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,举办学习讲堂,并力争每年承办1个大型学术论坛,扩大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。

4. 服务水平显著增强。以服务地方经济、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,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基本出发点,增强咨询服务能力,提升服务水平。力争横向到账经费实现每年2%递增。

四、具体措施

(1)明确研究方向,做好人员架构。找准研究方向是研究中心团队建设的首要步骤。研究中心将通过讨论、调研等多种方式,结合专业背景、科研成果,围绕研究中心三大方向城乡旅游规划与开发、文创产业发展、旅游经济,明确研究成员研究方向,做好人员架构。

(2)积极引进人才,完善人才梯队。加大研究中心成员的人才引进力度,将高职称、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作为成员的引进对象,同时将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政府人士、企业人士作为团队顾问。通过人才的不断充实,完善研究中心的人才梯队。

        (3)开展多重培训,全面提升素养。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研究中心成员展开专业技能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。通过此举,丰富成员的专业知识,扩展成员的研究视野,从而促进研究中心成员素养的全面提升。

(4)着力拓展合作平台,实现多方共赢。积极“走出去”,努力寻求与政府组织、企业间的合作,努力推进校政合作、校企合作,并加强与各高校、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通过平台的不断拓展,推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,实现“服务地方经济”的宗旨,拓宽研究中心成员的学术视野,提升研究水平,最终实现多方共赢。